碳達峰 碳中和
生態優先 綠色低碳
生態優先,綠色低碳。10月24日,中共中央、國務院正式發布《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》,明確了以2025年、2030年、2060年三個時間節點為約定的總體目標,從推進綠色轉型、調整產業結構、構建能源體系等六個維度,對如何實現碳達峰、碳中和做出詳細規定。
▽碳達峰碳中和總體目標
在“碳達峰、碳中和”背景下,環保企業將會擁有哪些發展機遇?本文緊密結合《意見》內容,歸納了具有發展潛力的十個行業方向,與讀者們分享。
1 兩高行業環境污染治理
“制定能源、鋼鐵、有色金屬、石化化工、建材、交通、建筑等行業和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。新建、擴建鋼鐵、水泥、平板玻璃、電解鋁等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嚴格落實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,出臺煤電、石化、煤化工等產能控制政策。”
9月20日,中紀委發表《能耗高污染重項目為何屢禁不止 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政績沖動怎樣克服 堅決遏制“兩高”項目盲目發展》強調,堅決遏制“兩高”項目盲目發展,是做好碳達峰、碳中和工作的當務之急和重中之重。“兩高”項目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,不應被“能耗高、污染重”掣肘,產能更應與能耗相結合、與環境污染治理相結合,降低“兩高”項目的能耗GDP,提升其綠色GDP。
2 環??稍偕茉撮_發
“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,大力發展風能、太陽能、生物質能、海洋能、地熱能等,不斷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。”
根據RENEWABLES 2020 GLOBAL STATUS REPORT中的圖表顯示,化石能源在全球能源消耗中仍占據79.9%.比例。隨著我國近年來對可再生能源的大力發展,我國風能、太陽能的投資和裝機容量已位于全球前列。如何提高可再生能源供應的穩定性,是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,對清潔高效安全能源體系的構建仍是一項不小的挑戰。
3 生物質能利用
“合理利用生物質能。因地制宜推進熱泵、燃氣、生物質能、地熱能等清潔低碳供暖。”
8月11日,國家發展改革委、財政部、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了《2021年生物質發電項目建設工作方案》,為保障不同類型的生物質發電項目公平納入競爭配置補貼范圍,《方案》將特意安排競爭配置的5億元補貼資金繼續切分,安排農林生物質發電和沼氣發電項目補貼資金3億元,垃圾焚燒發電項目2億元,實現分類競爭配置。
4 環保資源回收利用
“提高燃油車船能效標準,健全交通運輸裝備能效標識制度,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老舊車船。
2020年新修訂的《固廢法》規定,禁止將廢棄機動車船等交由不符合規定條件的企業或者個人回收、拆解。根據商務部發布的《中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報告(2020)》數據顯示,2019年我國報廢機動車數量為229.5萬輛,以每輛報廢機動車平均重量為2.4噸計算,2019年我國報廢機動車重量約為550萬噸。盡管目前我國汽車保有量及報廢量規模較大,但通過正規渠道回收的汽車數量較少,因此通過資源回收利用,廢舊車船將會產生新價值。
5 環境生態修復
“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。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,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。強化濕地保護。整體推進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,提升紅樹林、海草床、鹽沼等固碳能力。”
碳匯是指通過植樹造林、植被恢復等措施,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,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。生態碳匯在傳統碳匯的基礎上,增加了草原、濕地、海洋等多個生態系統對碳吸收的作用。陸地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的過程,被稱為“綠碳”。森林、河湖濕地、草原、農田等都屬于“綠碳”范疇。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,并將其固定、儲存在海洋的過程被稱為“藍碳”。紅樹林、海草床和濱海鹽沼組成了“三大濱海藍碳生態系統”。
6 環保新材料研發
“推動氣凝膠等新型材料研發應用。”
氣凝膠(Aerogel)是一種納米多孔網狀結構的固體材料,質量極輕,絕熱性能好,是傳統隔熱材料的革命性替代產品。目前國內氣凝膠產品主要以氣凝膠保溫氈為主,應用在工業管道保溫或LNG保冷方面。隨著氣凝膠工藝技術的革新,更多氣凝膠產品將應用于航空航天、石化化工、電力冶金、船舶車輛、建筑節能等領域。
7 環保新技術攻關應用
“加強氫能生產、儲存、應用關鍵技術研發、示范和規?;瘧?。推進規?;疾都门c封存技術研發、示范和產業化應用。”
氫能來源廣泛豐富,可儲存、可運輸、可柔性,有助于減少能源供給風險和能源安全保障。然而需要普及氫能開發與應用,仍需重點解決兩方面的問題,一是提高氫燃料消費量,二是大幅降低氫氣市場價格。
我國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落地應用。8月28日,中海油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正式啟動,將在南海珠江口盆地海底儲層中永久封存二氧化碳超146萬噸,為我國實現“碳達峰、碳中和”目標探出了一條新路。
8 環保產品認證
“抓緊修訂一批能耗限額、產品設備能效強制性國家標準和工程建設標準,完善能源核算、檢測認證、評估、審計等配套標準。完善低碳產品標準標識制度。”
能效標識自2005年3月1日實施以來,已被大眾熟知。近年,“碳標簽”、“碳足跡”日漸興起,成為定義節能減排產品的又一準則。“碳標簽”將產品從原料、制造、廢棄到回收的全過程中所產生溫室氣體的排放量,經過相關機構的科學認證,用標簽的形式把數據標示出來,便于消費者了解該產品對環境產生的影響。
9 環境監測
“健全電力、鋼鐵、建筑等行業領域能耗統計監測和計量體系,加強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建設。加強二氧化碳排放統計核算能力建設,提升信息化實測水平。”
《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(2020-2035年)》中提到,積極推進政府購買監測服務,鼓勵社會監測機構參與自動監測站運行維護、手工監測采樣測試、質量控制抽測抽查等工作,形成多元化監測服務供給格局。這導致企業在接受政府監管的同時,需要自身配齊能耗監測系統、環境監測系統,第三方監測市場需求激增。從環境監測方面來看,企查查數據顯示,目前我國現存“環境監測”相關企業共25.5萬家。2020年注冊量出現高峰,全年共注冊7.2萬家企業,同比增長100.3%;2021年上半年共注冊5.0萬家,同比增長72.4%。
10 碳排放交易服務
“將碳匯交易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,建立健全能夠體現碳匯價值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。”
2021年7月16日,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市交易,全國碳市場只有碳排放權配額一個交易產品。9月份發布的《關于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》,提出建立用水權、排污權、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,發展碳排放權期貨交易,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、碳排放權交易市場,將具有生態、社會等多種效益的林業、可再生能源、甲烷利用等領域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,以豐富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品種。
碳達峰、碳中和是國家層面布局的一盤綠色大棋,環保企業應積極整合資源、提高效率,為實現碳達峰、碳中和目標貢獻更多綠色智慧。